查看原文
其他

潘凯 | 荒诞巨网下的感知表达

三七二十艺 三七二十艺 2023-05-03





潘凯



1978 年出生

2005年获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获硕士学位

自由艺术家

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pankai.arthub.cn








《美容》 30x9x9cm  树脂、铜  2017





黑色的黄帝外经

——读潘凯的类物象形




人群中有一个女人,假设她叫颜如玉,强调之,她是女人,字语间相当正确,但奇怪。这种过于直接而造成的间离,可以简单移情于潘凯的作品。





《美容》 局部 



 
潘凯的这部“经”不著一字,风不风流不敢说,风牛马显而易见。这种“不相及”在当下显得很不懂事,八杆子打起来挺累,但不可否认的是,从内质上,生活如斯,你我心知肚明。





《眼圈》  26×24×10cm  钢、汉白玉  2017





《眼圈》局部 




内质不可言说,“外经”望闻问切,这个可以有,也已经有了。《眼圈》之望,《耳环》之闻,《牙床》之问,《心气》之切……这些单向的解读,于作者而言大可七嘴八舌,但跑偏了。作者要说的非常简单,一个“外”字囊括。外化,是中国式的,是进行时,所谓颜值即正义。共识之外表象之内,可能还有一个声音,是潘凯对时代价值倾向的提问,这个问题不生产答案,只激发联想,有思有在。





《牙床》  13×26×19cm  青铜  2018





《牙床》局部 




没答案是件让人很不高兴的事。

 
希腊神话里有一个美少年也很不高兴,他永远见不到自己的容颜,偶然在湖边时发现进而爱上了自己的倒影,伸手去碰,消失了。这个故事有好几个意思,其中一个比较重要,是人都爱自己缺失的东西,因为不知道没答案而保持纯粹的热情。
这点道理跟谈恋爱的进程类似——一时倾心,熟视无睹。





《耳环》  98×98×3cm  青铜、黄金  2017





《耳环》局部 




纯粹的热情当然不只是谈恋爱,也可以理解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的理论核心。这里头有不知道、别以为、误读、曲解,怎么解都是解了风情。

在一个到处正解、金句、真理的时代,曲解上了枝头,鸦雀有声,是件挺美妙的事,一如潘凯的作品,集没头脑和不高兴于一身,幽默微黑、遥指,不要慌,都是小场面。



文/黄药禾





《脸书》  59x40x35cm  汉白玉  2019 





《脸书》局部 




在语言的缝隙间工作



对身体和语言的关注是潘凯创作中一直存在的两条线索,在他的新作“类物象形”系列中这两个线索交汇在一起。艺术家选取中文里一些和身体有关的词汇,比如“牙床”、“耳环”、“心气”、“脸书”等,根据字面意义对它们进行貌似简单粗暴的图解: “牙床”成为布满牙的床,“耳环”变成耳朵组成的环。这种语言的谬误被物质化之后产生意想不到的陌生化和戏剧性效果,带来对词语和雕塑的双重激活。





《心气》  48×22×22cm  不锈钢  2017




表面上看这些作品是具象的,写实的,有对身体和日常之物的精确描摹,而实际上它们背后的创作逻辑发生了逆转。他创作的出发点不再是对客观之物的再现,而是对一组抽象的语言符号的解构。通过对这个符号系统有意的误读,在词语惯常的能指和所指之间造成割裂,语言和它所指向的现实之间的通道变得迂回曲折,也因此妙趣横生。



文/唐泽慧




《类物象形》作品自述



受到象形文字造字法的启发,我做了一些可以理解为象形词汇的实验。我把一些和身体有关的词汇理解为象形文字,进而用作品的图像去诠释这个词汇在字面上所包裹的形象信息,将词汇当下的本意作了搁置与篡改,因而偏离了这些词意的原本,使它们沿着另一种字面上的形象信息达成作品中的冲突性重组。《心气》、《牙床》和《耳环》等这组作品就是这样诞生的,我以这样的工作方式发现了一些别样的可能性,它们藏匿于某些词汇的缝隙之间,其形式可能各不相同不成体系,但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现实背景,在不同的角度叙述各自的离奇与荒诞。


刮沙》70×197×5cm  铁  2017





Arthub x 潘凯






Arthub:潘老师,您好。您大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思考中国的传统线条在雕塑中的可能性?

潘凯:大约2013年的时候,我对中国传统线条的兴趣愈发浓郁,我觉的正是这种线条以最凝练的方式传达出中国文化特有的精神,这是线条在中国艺术发展脉络中独有的价值,然而这个由线条构建的系统又是相对封闭的,我们独立的来看线条,似乎线条的价值始终只能藏在它所描绘的物象身后,或者是它所书写的文字背后。我当时就想试着让线条变得更独立更鲜明,彻底离开具体的对象,通过一种线条之间自我组织的方式建立另一个可以生长的系统,一个更空的更纯粹的系统,来看看线条自身所裹挟的能量能否在这个系统中延续。

于是就有了《自组织》这组作品,因为它的指向是一个空无之所,所以它在14年的红门画廊联合瑜舍的个展中展出时,我将展览取名为"乌有之物"正是对应于此时线条卸载后的"空"。后来的《笔划》也是在此基础之上汇入了现实世界的激流与对撞,包括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种拆迁留下的记忆,我把这些废墟画面称之为"拆迁的笔划",我希望通过这作品留住我们残破的记忆。




《笔划》 165x700x400cm  不锈钢  2016





《自组织》  尺寸可变  FRP、树脂、烤漆  2013




Arthub:2017年出了一些很有意思的作品,跟之前相比没有那么理性,是什么转机促使您开始创作这一批作品的?

潘凯:刚才说到线条,涉及到文字的概念,其实后来做的这些也是围绕文字、语汇而展开的,只是语言上可能比较戏谑调侃,有些荒诞的意味,这个我想主要和个人所处的现实环境有关,这个东西会很直接的影响自己的感知经验和表达方式,但我一直觉得现实中的荒诞好似一张巨网远远大于作品。




落脚》  16x40x18cm  铁  2017




Arthub:去年参加了“臆想仓库 WO ART CHAO”的展览,这个是您所有展览里面比较特别的一个展览,有什么收获吗?

潘凯:这确实是一个很特殊的群展,打破了以往常规艺术展的队型,卢悦和大石两位策展人将展览以一种反美术馆的方式达成,"仓库"是这个展览的关键词,所有的作品都设置在幽暗而统一的货架上呈现,我觉得仓库在这里代表了封存、通道、神秘和独立,是一种思想上的背道而驰,能和这么有意思的策展团队还有参展艺术家并肩实施了这个展览是我最大的收获。




 《勾叉》  66×75×75cm  铁、宣纸  2017




 《勾叉》  局部  




Arthub:在创作过程中,您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 

潘凯每件作品因为经常会涉及很多制作方面的问题,相对来说从想法之初到作品完成时间都比较长,所以我会在这个过程中经常提醒自己保持最初的创作冲动,把这个回看放在首位。


Arthub:您如何看待您和作品之间的关系,当您在面对它的时候,您一般在想些什么?

潘凯作品可能像是自己的一面镜子,透过它感知到更真实的自己。面对作品时时常想什么才是更接近真相的,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很多时候这个过程就是自己和自己的较劲,一个回合过后先退下来,下一个回合再冲上去,直到用尽全力。





其他作品赏析





北鼻》  52×38×25mm  青铜、黄金  2017





掌纹》  5×22×10cm  青铜  2017





《封面》  12x14x7cm  铜  2017




《脑门》  187×89×5cm  青铜  2017




《易碎的镜像》  尺寸可变  陶瓷  现成品  2006





《世界的宠物》  2009

488x488x61cm  树脂 木 LED灯





《陶醉》  100x100x130cm  不锈钢镀钛  2009





《泪》 300x100x120cm 不锈钢 2015





《体制的边缘》  尺寸可变  竹  2004





END





往期回顾:


宗建成 | 不明“旧”里



徐招兵 | “门”后的烟火


孟柏伸 | 用“涂抹”关照真实


陈国毅 | 指尖蔓延出的诗意


谭勋 | “物”形千幻,哲思万里




戳这里,阅读原文更多艺术大咖资讯在等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